李延亮
[10]黄简,1979年:《历代书法论文选》,上海书画出版社。
7学者于此处常认为心取与物取是同一过程,即心感于物而动。5如罗钦顺在《困知记》中说:但曰‘天命之性,固已就‘气质之性言矣。
所善所不善,势也(同上,第136页)一致,仍然是自然人性论的思路,即性可以为善也可以为不善,但在第13条简文仁,性之方也,性或生之……爱类七,唯性爱为近仁(同上,第138页)即有所保留地提出了性之善,其犹疑的语气如或近则表明了作者的倾向性。《性自命出》提出了以情论性的思路。这应该被理解为情生于性的思路,则好恶,性也指的就是好恶之情根于性并由此显现性,而不是具体的好恶之情就是性。朱心怡,第129—140页)更多相关论述可参见《郭店楚简研究》(参见《中国哲学》编辑部)。姜广辉),则其找到的性主要体现为即生言性的传统和性善倾向就更好理解了。
此数体者皆有悦也,而六者为心役,何也?曰:心贵也(庞朴,1980年)。情则是性由于物取或心取而于心上的形著和证显。禅师克嗣良裘,精勤此艺,常居永欣寺阁上临书,所退笔头,置之于大竹簏,簏受一石余,而五簏皆满。
这个过程是无数相似而又各自独立的行动,这就不是事件,而是运动。三者兼顾,才能理解存在的完整面貌。而复制承认原作,就如子不否认父。(2)兰亭会的信息,曾存在亲历或得知集会者的头脑中。
整个兰亭集是事件(流觞曲水一觞一咏)与作品(兰亭诗、文与书)的复合,其直接结果是文的形成,而字的存留则是伴生现象。另一种说法是,武德四年,秦王俾欧阳询诈求得之,遂入秦府。
即通过存在(3)获得评价存在(2)的共识,存在(1)在这里只是这种价值的表象而已。与石刻类似者,还有木刻。大观中诏取其石置宣和殿中间不复见矣。经典属于超越具体作品的更伟大的传统。
事件的结构要素一旦形成且反复起作用,运动就造成传统。(见赵汀阳)庞朴把无区分出有而变无(亡)、似无若有(無)和绝对虚无(无)三种含义。王羲之创作《兰亭序》,只是原初事件的完成。临则动作简捷,但精神专注,是动作内化为习惯的过程。
《兰亭序》说的斯文,不仅是兰亭集上的诗文,当是暗喻孔子代表的文不在兹乎和天之将丧斯文(《论语·子罕》)之斯文,更是以汉字记载的典籍为代表的文化之文。但两者共同肯定,直至唐初,这个书帖的去处甚至是否仍然在世,没有消息流传。
《兰亭序》原作及早期临拓皆为纸本,经不起反复摹拓,更不宜置于大庭广众之处。因此,没有任何东西比作为书法名家的祖宗的墨迹更具传承价值。
明儒方孝孺直接把兰亭帖比作书界的经典:学书家视《兰亭》,犹学道者之于《语》《孟》。三、再生时隔两百多年之后,《兰亭序》原作的重现,预示这个名帖经典化的来临。倒过来问,无是什么?无的反面是有。据文献所载,一群东晋时代的名士,现身在一个游乐活动中,地点则是会稽山阴之兰亭一地。当然,存亡只是相对于一种普遍能力或基本素养而言,作为艺术形式,书法应该会长期存在。构成哲学的要义在于它的思考或论述方式,而问题的选择对其探讨的品质有重要的影响。
听一首诗和看一篇小说,都是直接的审美经验,但听一种书法作品的介绍,并不是现成的审美经验。《兰亭序》的临写是一个由精英带动的艺术史现象。
然而,临摹本质上与印刷复制不同,临在写真上没法与现代工艺比拟,但每一次都是临写者内在经验的感受,而复制交给机器完成。汉祖起太原,永康自立而归,与其祖母交兵于国,弃此石于中山。
这就告诉我们,这些衍生品的价值不是由其物理意义(包括材质或度量的样态)决定的,而是文化塑造出来的观念。然文学可脱离物质载体,故不可独占,艺术品则同时体现为物质形态的存在,对其拥有是排他性的。
(同上,第19页)这些记述虽简明清楚,但均不如何延之的故事有吸引力。同时,书法的应用也不是概念的运用而是技法的实践,临摹正是满足这两种要求的典型方式。(黄庭坚,第105页)一件原本应该名声显赫的存世之物,世间几乎无人知道。书法的特殊性,使其在现代印刷技术出现之前,难以靠大批量印制来普及。
也就是说,存在感是物存在意义的一种展现。至唐太宗,将其临、拓,则可视为表彰其风格的早期运动,也是经典化的起步。
赝品比复制可能更精良而在价值上有分别这一事实,从哲学的观点看,说明问题不在物理,而是伦理学的。因此,今日论书法传统,实质是如何面对一份深厚的文化遗产的问题。
同时,在临写时还有一个揣摸原作者状态的心理过程,用唐太宗的话,叫心慕手追,是身心并行的活动。临,谓以纸在古帖旁,观其形势而学之,若临渊之临,故谓之临。
(3)存在文章《兰亭序》,还有关于兰亭会的故事。这就不只是式微,而是存亡的危机。[4]陈忠康,2010年:《经典的复制与传播——以〈兰亭序〉版本为中心的考察》,文化艺术出版社。例如,书法爱好者当会想到王羲之撰写的《兰亭序》会是难得的书法作品。
物体(人体)及其运动,都是物理意义的存在。从材料和制作技术讲,它与一般的复制没有原则上的不同。
故物存在于具体的时空中,事则只存在于记忆或记录中。这意味着,拓本只能追慕原作者,临本则同时溯及临写者。
这也与形而上学相关,不过它不是metaphysics,而是《易传》所揭示的形而上者谓之道,形而下者谓之器的道器结合的更古老的思想原野。在书法领域可能吗?书法领域不能选传承人的原因,主要是书法艺术经上千年的传播,其重要的技法或训练方式都可公开,没有独门秘籍之说。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,均为采集网络资源。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本站删除。